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做一个擦星星的人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援疆支教故事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2日 21:0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回首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的援疆支教工作,每个参加援疆支教的物电学子心中都充满了诸多感慨。每一幕,每一帧,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美国诗人谢尔曾说过:“总得有人去擦星星,他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因为那些海鸥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还记得在疆支教时我们在私下谈论时,“他们的眼睛是那么的纯洁”、“他们的眼神当中仿佛有星星”,我想,擦星星的人大概就是我们每位援疆人的使命,为这些孩子们擦去笼罩在他们身边的沙尘与风雨。

飞机穿越云层,掠过天山山脉,抵达终点,站上三尺讲台,字正腔圆的“老师好”,一场属于物电学子的浪漫奔赴开始了!

初见,洞见微弱的光

2024年,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共有22名学生积极参加援疆支教工作,分别分配在小学、初中、高中。第一次踏上讲台,每位同学遇到的挑战都是一样的—国通语的参差不同、没有什么教学经验怕控制不了课堂......。但是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同学,眼神中所透露出的光都是最纯洁最朴实的,他们都是一个个闪烁着微弱的光的星星,而参加援疆支教的物电学院学子就是那个擦星星的人。这22个同学有着相同的初衷,积极备课、上课,教室里经常会听到同学们加班备课时反复练习单词发音,也时常听到楼道里讨论“我跟你说今天我们班学生上课时......”我们实习生也许没有什么教学经验,但也会倾尽所有把最好的带给自己的学生。

走近,点亮孤独的心

一段健康的师生关系,是一次心与心的碰撞。师之爱,不仅是三尺讲台上的默默耕耘,更是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诲。许多当地的小孩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他们的父母有很多是外出打工,所以他们对于一些很常见的物理实验都是一无所知的,基于这种情况,在英吉沙第一小学支教的周正涵等同学,通过“塑料袋提杯子”、“神奇的浮沉子”、“火焰掌”等试验为他们打开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加深了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在英吉沙第二小学支教的张宸豪同学给他们班的小朋友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集体生日,他说:“因为当时的我很渴望,所以我想尽我所能给我的学生满满的仪式感。”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触心,遇见真诚的你

冰心曾言:“教育是爱心与情感的陪伴,他在生命的旅途中播撒希望,随时可能绽放。”青春期的少年,很难被强制压服,却容易被尊重打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让当地的孩子们对于国旗更是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支教于英吉沙第三中学的孙颢文同学,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位同学对国旗的理解,“看到国旗,我就再也笑不起来了,那是用鲜血染上的红!”原来,这里的青年,有着比同龄人更重的责任感与使命。身为菏泽学院国旗护卫队的一员,孙颢文带领他的团队随即展开了一场军事素质拓展实训活动,组建国旗护卫队,落实爱国主义教育。也因此为我院添光争彩,收到一封来自新疆的表扬信。

“老师也要回去当学生啦!”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故事未完待续。期待物电学院2025年即将参加援疆支教的学子们创造更大的辉煌,书写属于物电学子的绚丽人生。

结语

近年来,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精准把握“教育援疆”“文化润疆”的国家战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物理学专业学科优势与社会责任相结合,通过援疆支教为新疆地区的教育发展贡献了物电力量。物理学专业先后共有34名同学参加菏泽学院援疆支教团,他们凭借出色的表现受到了喀什市教育局和实习学校的一致好评。

此次通过选派22名物理学师范生参与援疆支教,不仅为新疆输送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更是为促进民族团结,强化边疆地区的国家认同感做出了积极贡献。支教成员在援疆支教中深化了国情认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面对跨文化教学环境,也极大的提升教学了创新能力与适应性,达到了双向育人成效。下一步,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将借助“教育+科技”双轮驱动模式,打造具有物理学专业特色的援疆品牌,为边疆的教育现代化注入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