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奔涌入鲁的重要门户——东明县焦园乡,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实践课于"入鲁第一坝"畔开讲。菏泽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祝清森、学院团委负责老师许莉带领“河光青语”志愿服务队和“红色记忆”志愿服务队,7月15日奔赴黄河生态保护一线,以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担当。
誓言镌刻河岸 躬身守护清流
"同饮黄河水,共保母亲河"——十二个遒劲大字被师生郑重题写在黄河岸畔的签名墙上。每一笔签名都是一份庄严承诺,凝聚着新时代青年守护母亲河的赤子之心。誓言即刻转化为行动:师生手持清洁工具,细致清理堤岸滩涂,从塑料瓶罐到废弃包装,不放过任何有碍生态的杂物。汗水浸入脚下的土地,他们用躬身实践还原河清岸绿的生态本貌。


专业视角聚焦,解码生态治理
实践团队深入黄河滩区,开展扎实的走访调研。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们运用专业知识,细致观察记录黄河流域的植被分布、生长状况及生态修复成效。从防风固沙的林带,到净化水质的湿地芦苇,再到近年实施的堤坝加固、水土保持工程,都成为学子们研究的“活教材”。他们认真分析植被覆盖对水土保持的关键作用,评估不同治理措施的实际效果,将课堂上的物理、电子工程知识与国家重大生态战略紧密相连。“亲眼看到生态治理的科技力量,才深刻理解所学专业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意义。”一位参与调研的学生感慨道。
科创激荡思维 移动课堂育新
转赴小井镇1978科创园,实践团将在此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路途看到旋转的风力发电机阵列、连绵的光伏发电板、现代化的科技工厂,勾勒出绿色发展的生动画卷。车厢内同步展开"移动思政课":师生热烈探讨物联网技术如何优化新能源管理,解析大数据平台对智慧农业的支撑逻辑,思辨智能控制系统在高端制造中的核心原理。前沿科技与乡土实践的深度融合,点燃了学子科技报国的热情。
河山见证成长 青春作答时代
此次东明之行是菏泽学院深化实践育人的生动诠释。学院将持续引导青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个人理想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征程。当青春的脚步与母亲河的脉搏同频共振,一股守护大河安澜、建设美丽中国的青春力量,正在齐鲁大地蓬勃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