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菏泽学院物电学子赴小井镇:躬耕“三下乡”启航“小荷学堂”纪实(四)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2日 18:0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菏泽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红色记忆”志愿服务队在暑期“三下乡”实践中直面乡村小学课堂挑战。指导老师许莉19日组织志愿者深入研讨教学问题,旨在提升课堂质量,促进大学生能力成长。

聚焦问题,剖析课堂难点



许莉老师汇总观察与反馈,指出核心问题:

教学设计脱节:内容或过于深奥抽象,脱离小学生认知;或过于简单游戏化,知识密度不足。

导入吸引力弱:开场缺乏悬念、趣味或生活关联,难以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

表达“成人化”:讲解中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和书面语,超出学生理解范围。

互动浅层单一:互动形式简单,未能调动所有学生(尤其内向者)深度参与,高阶思维和实践不足。

管理经验与资源困局:部分志愿者对低龄学生注意力分散情况应对经验不足。

精准施策,优化方案促双赢

针对问题,团队在共同探讨下形成系统改进方案:

深度调研,定制化备课:强化课前学情调研(问卷、访谈),要求志愿者深入了解学生知识基础与兴趣点,据此精细化调整教案,确保内容“跳一跳够得着”。志愿者们各抒己见,提出优化教学内容、提升自身学情分析能力和教学设计针对性。

打造“黄金三分钟”导入:强制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推广“惊奇实验法”(如静电魔术)、“生活谜题法”(如风筝为何飞)、“趣味故事法”,力求开场即抓住兴趣。

构建“童言”科学语言:开发《科普教学用语转换指南》,将概念转化为形象比喻(如“电路”=“水流管道”)、故事和肢体语言。开展“说给孩子听”表达训练与录像复盘。

分层互动,全员卷入

每堂课设计多层次互动:基础层(全员手势/卡片应答)、核心层(小组探究/简易实验)、挑战层(开放问题/创意展示)。设计“沉默者邀请”机制与“小老师”角色,利用身边材料开发低成本高参与活动。

播种梦想,双向成长

许莉老师强调:“支教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科学火种的播撒。直面挑战、精准改进,方能真正惠及乡村儿童。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大学生志愿者‘受教育、长才干’的宝贵平台,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了自我能力的飞跃。”本次研讨凝练的“问题导向、学情为本、互动为核”方案,有力提升了支教实效,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可推广经验,也为乡村振兴中的教育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