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菏泽学院物电学子赴小井镇:躬耕“三下乡”启航“小荷学堂”纪实(十六)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6日 18:1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8月5日,东明县小井镇“小荷学堂”的教室里,空气中弥漫着兴奋与期待。菏泽学院“红色记忆”志愿服务队的青年老师们,化身“科学魔法师”,将课本上抽象的原理,变成了孩子们指尖可触、眼前可见的奇妙世界。磁末翩然起舞、水瓶喷涌清泉、牙签化身快艇、纸杯传递心声……课堂化作一个充满惊叹与欢笑的科学乐园,科学的种子,正悄然在幼小的心田里生根。

磁末之舞:无形力量的初体验——“快看!它们动起来了!”伴随着一声声清澈的童音,孩子们的目光紧紧聚焦在讲台。当“王雨濛老师”手中的磁铁在纸下轻轻游移,原本散落的磁末仿佛瞬间被赋予了生命,乖巧地沿着无形的轨迹排列出优美的弧线,甚至“粘”附纸面,宛如在演绎一场无声的集体舞蹈。“这就是磁铁的力量,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王老师温柔地解释着原理,而孩子们早已沉醉于这无形的“魔法”,小脑袋越凑越近,清澈的眼眸里写满了不可思议的惊叹——“哇!”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惊呼,是对科学奥秘最纯粹、最热烈的初吻。



水瓶喷泉:压强奥秘的生动诠释——“杨兴哲老师”的桌前,早已被踮着脚尖、伸长脖子的小小身影围得水泄不通。孩子们屏息凝神,眼巴巴地等待着“奇迹”降临。杨老师熟练地操作:细针刺孔、注水、旋紧瓶盖——小孔处滴水不漏。就在瓶盖旋开的刹那,“噗!”一道清亮的水柱应声喷出,宛若微型喷泉绽放,溅起晶莹的水花。“为什么盖子一紧就不漏啦?”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追问。杨老师微笑着,耐心地通过调节瓶盖松紧,让水柱随着指令“开关自如”。这一刻,抽象的“压强”概念,在孩子们惊喜的瞳孔中,清晰地映照出来,点燃了求知的光芒。



牙签竞速:表面张力的奇妙驱动——“谁能让牙签自己跑起来?”尤利康老师的问题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涟漪。在盛满水的托盘前,孩子们小心翼翼地用牙签尾部蘸取一点点洗洁精,轻轻放入水中。奇迹发生了!那小小的牙签仿佛瞬间装上了微型马达,拖曳着细长的“尾巴”,在水面上“嗖”地一下向前滑行!“是洗洁精在‘推’它前进哦!”尤老师揭开了“表面张力”的神秘面纱。孩子们立刻兴奋地动手尝试,有的屏息凝神操作,有的专注地盯着自己的“小快艇”,教室里俨然变成了一个紧张又欢乐的“水上竞速场”,每一道滑行的水痕都记录着发现的喜悦。



纸杯传音:声波振动的温暖传递——“喂?能听见我说话吗?”“杜晓艳老师”手中的纸杯实验,瞬间点燃了孩子们成为“小小通讯兵”的热情。当两个纸杯被一根棉线连接,一个孩子对着杯口轻声细语,另一个将纸杯紧贴耳畔——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细微的话语,竟清晰地穿越了空间的距离,清晰地抵达耳边。“太神奇啦!我要和好朋友试试!”理解了声音振动通过棉线传播的原理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分组制作起自己的“传声筒”。一时间,教室里“喂喂喂”的轻唤与银铃般的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最动听的乐章。这简陋的纸杯,此刻不再是普通的容器,而是连接心灵、传递知识、承载无限快乐的“秘密通道”。



从无形磁力的牵引到瓶中压强的喷涌,从水面张力的驱动到声波振动的传递,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红色记忆”志愿服务队的青年学子们,用热情与智慧,在东明县“小荷学堂”的方寸讲台上,为乡村孩子们编织了一场场奇妙的科学梦境。他们俯下身,以耐心浇灌,用创意点燃,将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转化为指尖跳跃的鲜活体验。那一声声惊叹,一阵阵欢笑,一双双被点亮的好奇眼眸,正是科学启蒙最动人的回响。这些闪耀在夏日课堂里的实验瞬间,已不仅仅是一堂简单的科普课,它们如同悄然播撒在心田的种子,在童真的沃土中汲取养分,终将在未来绽放出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璀璨花朵。这束光,照亮了求知的小径,也映照着乡村教育振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