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薛钟昊
班级:2023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一班
实践岗位: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人民政府
这个夏天,我通过“青鸟计划”来到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人民政府,在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政务实践。原以为“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只是枯燥的数字工作,亲身参与后才发现,这方寸之间的台账里,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作为连接政府与村民的"最后一公里"窗口,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数据化建档,将土地确权的纸质档案录入电脑中。
初到岗位时,我对着厚厚的村级财务账簿犯了难:密密麻麻的收支明细、村民签字的领用单、资产租赁协议,每一项都关系着集体利益。在同事的指导下,我从整理会计凭证学起,用档案盒分类存放各村的单据,核对电子台账与纸质记录是否一致。有次发现某村一笔公益林补助款的发放名单少了两户签名,我跟着前辈下乡核实,在田间地头找到了忙于秋收的村民补签。看着他们接过补贴时淳朴的笑容,我突然明白:这些看似琐碎的流程,是守护村民“钱袋子”的防线。


随着实践深入,我接触到更复杂的工作。石马镇有不少闲置的旧校舍、荒山,服务中心正推动这些资源通过公开招标盘活。我协助整理资产档案,给每处资源拍照、标注位置、登记面积,再录入线上交易平台。课堂上学习的"三权分置"制度,在现实中表现为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密密麻麻的变更记录;政策文件中的"壮大集体经济",落地为一个个蔬菜大棚承包方案的分红测算。当看到我们整理的产权交易数据直接用于镇人代会的决策参考时,我真正理解了"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的深刻含义。

石马镇的夏日,有账本里泛黄的纸张气息,有走访时沾满泥土的运动鞋,更有村民们解开疑惑后的笑脸。这段实践经历教会我,基层既是政策执行的末梢,更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未来无论走向何方,这段与土地、与群众紧密相连的日子,都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厚重的底色。正如镇党委书记对我们说的:"读懂了中国乡村,就读懂了大半个中国。"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将指引我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继续书写青春答卷。未来无论身在何处,这段扎根泥土的经历都会提醒我:把每件小事做好,就是在为这片土地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