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教育网、大众网、大众日报、菏泽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报道——七月、八月,菏泽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红色记忆”志愿服务队在东明县小井镇的乡野间,展开了一场以爱为底色的青春远征。这群怀揣赤子之心的山东高校青年学子,将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化作服务乡亲的双手,将课堂的知识智慧酿成滋养童心的甘露,在黄河滩涂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信仰扎根:红色血脉浸润童心沃土
“小英雄雨来钻出芦苇荡时,胸口还焐着滴水的入党誓词……”在小井镇的党史宣讲课上,稚嫩脸庞上的专注与庄重令人动容。《建党伟业》放映至南湖红船启航时,一句轻声的询问在寂静中格外清晰:“老师,我能摸摸红旗的颜色吗?”当志愿者将小红旗郑重地分发到孩子们手中,二十双小手虔诚抚过旗帜的瞬间,红色的根脉已在幼小的心灵悄然扎下。这感人一幕,正是山东高校青少年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的生动注脚。


科技兴农:智慧方案破解田间难题
踏上黄河滩涂,物电学子便被老乡们朴实的期盼所打动:“光伏板能多发电吗?”“浇地怎么能更省力?”这些来自泥土的叩问,点燃了青年学子的专业热忱。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运用专业设备开展实地测量,调研笔记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是青春与乡土最真诚的对话;深夜灯光下反复推敲的“农光互补优化方案”,凝结着科技惠农的拳拳之心。当光伏技术在乡亲们的赞叹中切实提升生产效率,队员们深切体会到:真正的赋能,是让实验室的智慧在广袤田野生根发芽,冰冷的电路板里也能流淌出黄河岸边最温暖的民生关怀。


思政熔炉:四校联动淬炼青春担当
在东明团县委统筹下,菏泽学院联合多所高校支教团开启跨校思政实践新篇章。青年学子走进石化集团,从千亿产值与技术突破中触摸“制造强国”的时代脉搏;驻足玉皇新村,指尖流转的非遗粮画与民俗馆的旧农具,为支教注入深厚的文化传承基因。夜幕下的团队熔炼,拔河呐喊凝聚合力,篝火映照青春誓言。这次创新探索的“支教+调研”模式,以工业精神砥砺报国志、以非遗文化筑牢自信根,为山东“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省级范本。


梦想启航:多元课堂点亮乡村未来
在“小荷学堂”,教育的交响奏响希望乐章:晨光中古诗平仄跌宕,五千年文脉在童声中绵延;科学实验台前,太阳能风车转动好奇之光,三峡大坝模型诠释大国工程;墨香氤氲的书法课上,志愿者的大手紧握小手,写下遒劲的“中国”二字。一个小女孩仰头轻问:“老师,这就是我们的‘根’吗?”稚嫩的叩问激起最深沉的共鸣;当《保卫黄河》的激昂合唱响彻教室,孩子们涨红的小脸和紧握的拳头,让在场的每一位青年志愿者心潮澎湃。


书声、歌声、惊叹声、欢笑声在此交融,生动诠释着教育是一场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是青春之火点燃梦想星灯的双向奔赴。
黄河作证,初心如磐。当“红色记忆”的旗帜收起,队员们黝黑面庞上刻着“修德笃学”的印记,与老乡紧握的双手懂得了“求是创新”在乡土的千钧分量。这群山东青年以爱为火种,不仅用科技方案助力农业增效,更在孩子们心田播下星辰大海。这份用学识与汗水写就的青春答卷,已然汇入齐鲁大地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深刻昭示:新时代中国青年最炽热的绽放,永远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