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陈子莹
班级:2024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
实践岗位:昌邑市志愿服务联合会
实践感悟:在爱与传承中生长
这个夏天,我怀揣着对社会服务的热忱,通过青鸟计划加入了当地志愿服务联合会,开启了一段充满意义的实践之旅。在这段时光里,走访老党员、陪伴希望小区的孩子们,成了我最珍贵的记忆。这些经历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责任、传承与爱的理解,也让我在付出中收获了成长的力量。
一、走访老党员:触摸岁月里的初心
“年轻人,坐。”推开王爷爷家的门,老人颤巍巍地招呼我们,布满皱纹的脸上挂着慈祥的笑。王爷爷是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我们走访的第一位对象。他家的客厅不大,墙上挂着泛黄的老照片,其中一张是他年轻时穿着军装的模样,眼神明亮而坚定。
“那是1965年,我在部队入党的照片。”王爷爷指着照片,声音里带着自豪。他缓缓讲述起过去的故事:年轻时在边境站岗,零下三十度的天气里,棉衣结了冰也不敢懈怠;后来到地方工作,为了修通村里的路,带着村民们一镐一锹挖了三个月,手上的茧子磨破了一层又一层。“那时候没想过苦不苦,就觉得党交给的任务,必须完成。”他的语气平淡,却让我心头一震。

老党员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最动人的初心。他们用一生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让我明白:信仰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坚守、每一份付出里。离开时,王爷爷送给我一枚他珍藏的老党员徽章,徽章虽旧,却沉甸甸的——那是岁月的重量,更是精神的传承。
二、陪伴希望小屋儿童:用温暖点亮童年
希望小屋是一个我们志愿服务联合会联合爱心人士为困难儿童搭建的独属于自己的房间。虽然知道他们是困难儿童,但第一次走进一个儿童的希望小屋时,还是被震惊到了。
“姐姐,你会折纸吗?”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仰着头问我。她叫小雨,父亲早亡,母亲听力障碍,二级残疾,爷爷没有劳动力,全部由奶奶一人照顾靠捡破烂为生。我蹲下来教她折千纸鹤,她学得很快,折好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兜里:“我要送给奶奶,等她回来。”那一刻,我鼻子酸酸的,原来孩子们的心愿,简单得让人心疼。
为了让孩子们多些陪伴,我们策划了系列活动:周末的“故事课堂”上,我们读绘本、讲历史,一个叫小宇的男孩总爱问“为什么”,从“为什么国旗是红色的”到“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他的问题像星星一样多,我们耐心地一一解答,看着他似懂非懂点头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手工坊”里,孩子们用彩纸做灯笼、画风筝,明明的风筝上画着一家四口手拉手,他小声说:“爸爸好久没回家了,我想他。”我们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帮他把风筝线绑得更牢些,希望风能带着他的思念飞得远一点。
相处久了,孩子们渐渐敞开心扉。小雨会跟我讲学校的趣事,小宇会炫耀他新得的奖状,明明会偷偷塞给我一颗糖。有一次,我们组织“写给未来的信”活动,孩子们趴在桌子上认真书写,小雨的信里写着:“我想快点长大,照顾奶奶,也想成为像姐姐们一样的志愿者,帮助别人。”看着稚嫩的字迹,我突然明白:陪伴不仅是给予温暖,更是播撒希望的种子。

记得最后一次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拉着我们的衣角舍不得放手。小雨把那只千纸鹤送给了我:“姐姐,这是我折得最好的一只,祝你天天开心。”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孩子们脸上,他们的笑容像向日葵一样灿烂。我知道,我们能做的或许有限,但哪怕只是一点点温暖,也能在他们心里留下光。
三、实践中的成长:责任与爱的双向奔
老党员们教会我“坚守”。他们用一生诠释了“责任”二字,让我明白:青年一代的担当,不仅是喊口号,更要体现在脚踏实地的行动中。现在的我,遇到困难时不再轻易退缩,想起王爷爷“任务必须完成”的话,就多了一份坚持的勇气。

孩子们则教会我“纯粹”。他们的笑容、他们的依赖,让我懂得:善意不需要多么宏大,一句关心、一次陪伴,就能传递力量。有个周末,我自发去小区看望孩子们,小雨跑过来抱住我说:“姐姐,你来了我真开心。”原来,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志愿服务联合会的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她常说:“做公益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久的坚持。”她十几年如一日扎根社区,从走访慰问到帮扶救助,事事亲力亲为。跟着她做事,我学会了耐心倾听、细心观察——给老人递水杯时要先试试水温,给孩子讲故事时要蹲下来平视他们,这些细节里藏着对人的尊重。
这段实践之旅即将结束,但它在我心里留下的印记,却会一直清晰。老党员们的故事,让我懂得了“传承”的意义——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用青春续写责任与担当;孩子们的笑容,让我明白了“付出”的价值——哪怕只是微光,也能汇聚成照亮他人的火炬。
青鸟计划像一座桥梁,让我走出校园,触摸到真实的社会,也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会带着这段经历给予的力量,继续做一个温暖的人、一个有担当的人,就像那些老党员一样,像那些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一样,在平凡的生活里,书写属于自己的意义。